贺兰县纪委
首页 > 以史为鉴 正文

以史为鉴

晨钟暮鼓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5-03-14 09:49:02
分享至:

  晨钟暮鼓,出自唐代诗人李咸用的《山中》:“朝钟暮鼓不到耳,明月孤云长挂情。”《说文解字》释“钟”为“乐钟也。秋分之音,物种成。”“鼓”则为“郭也。春分之音,万物郭皮甲而出,故谓之鼓。”在古代,钟鼓皆为与节气相关的乐器,乐声中象征着时间的秩序性。

 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,钟鼓之声此起彼伏,既是古人对天时的敬畏,亦是对心性的磨砺。晨钟暮鼓,原指寺庙中早晚报时的法器,后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语。这一成语提醒着世人:修身立德,需如晨钟般清醒警觉,亦需如暮鼓般厚重坚韧。

  声声钟鼓,是中华文明对秩序与规矩的隐喻。唐代诗人刘禹锡曾有诗句:“禁漏晨钟声欲绝,旌旗组绶影相交。”描绘了唐朝官员依晨钟而动的场景。钟鼓之声,作为一种城市管理制度,调和着天地人伦的节奏,维系着大唐时序。钟鸣,城门开启,万户活动;鼓响,则城门关闭,实行宵禁。百姓依时而作、依律而行。这种对规则的敬畏,恰如纪检监察工作对制度与纪律的坚守。唯有以纪律为钟鼓,日日敲响、时时警示,方能让党员干部知敬畏、明底线。正如古人所言,“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”,纪律的钟鼓声越铿锵有力,政治生态的清风便越能涤荡人心。

  晨钟暮鼓,象征着君子自律与坚守的底色。明代名臣郑三俊年少时,家族以“尚书”“树德”为训,以青松示节,教育子孙在刻苦学习的同时要洁身自好、刚正不屈。郑三俊初任元氏知县,便以“精神到事业亦到”自勉,他赈灾济民、整顿吏治,将家训刻入为官之道,时时鞭策自己。即便后来官至尚书,仍以“廉让之间君子居”自省,以清廉为舟,渡宦海浮沉。君子内心的声声钟鼓,既是对自身的自觉约束,更是对初心的时时叩问。它让为政者在纷繁世事中葆有“静听松风寒”的定力,在诱惑与压力前守住“一片冰心在玉壶”的澄澈。

  此外,钟鼓之声从不止于外在约束,更在于内心的觉醒。外在的规矩若不能唤醒内心的良知,终如无根之木、无源之水。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言:“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。”清代名臣林则徐书房高悬“制怒”匾额,每日三省其身;北宋包拯以“清心为治本,直道是身谋”自戒,以慎独之功抵御权势诱惑。这些古贤的修身之道,皆说明律己之要,贵在一心。外在的钟鼓声虽能规范行为,但唯有内心的觉醒,方能铸就“不令而行”的品格。

  今日的党员干部,当以史为镜,化钟鼓催促的他律为自省自戒的自律。既要严守党规党纪的“硬约束”,更需涵养“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”的自觉。面对纷繁世相,当如王阳明所言“在事上磨炼”,以“吾日三省吾身”的功夫培固理想信念;面对利益诱惑,当效包拯“直道是身谋”的坦荡,让清廉从“不敢”的敬畏升华为“不想”的境界。唯有如此,方能养成“内无妄思,外无妄动”的浩然正气。(长青)

>>><<<